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在南宋词坛的璀璨星河中,辛弃疾以“词中之龙”的磅礴气魄独树一帜,其笔下的《鹧鸪天》更是别具一格。既有“壮岁旌旗拥万夫”的豪情壮志,亦藏“春在溪头荠菜花”的田园诗意。这十首经典之作,或以“书咄咄,且休休”抒写仕途沉浮的旷达,或借“红莲相倚浑如醉”勾勒自然风物的灵韵,更在“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”的婉约中暗涌家国之思。让我们循着稼轩词笔,感受其刚柔并济的词境,领略南宋词坛最壮阔的审美图景。
图片
1
鹧鸪天·代人赋
辛弃疾〔宋代〕
晚日寒鸦一片愁。柳塘新绿却温柔。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。
肠已断,泪难收。相思重上小红楼。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不自由。
辛弃疾这首词虽“代人赋”,却融入自身情感。彼时他壮志难酬,辗转多地。上阕以晚日寒鸦营造愁绪氛围,转而写柳塘新绿的温柔,以乐景衬哀情,更显离恨之深。“若教眼底无离恨,不信人间有白头”,直抒胸臆,道尽离恨催人老的悲叹。下阕“肠已断,泪难收”,将相思之苦推向极致。明知视线被山遮挡,仍频倚栏杆,这一无奈之举,生动展现出主人公难以割舍的深情,也暗含辛弃疾对家国命运的执着牵挂。
图片
图片
2
鹧鸪天·有客慨然谈功名因
追念少年时事戏作
辛弃疾〔宋代〕
壮岁旌旗拥万夫,锦襜突骑渡江初。燕兵夜娖银胡䩮,汉箭朝飞金仆姑。
追往事,叹今吾,春风不染白髭须。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。
此词,借追忆少年壮举抒发壮志难酬之悲。他年轻时率众起义,勇渡长江抗金,“壮岁旌旗拥万夫”尽显豪迈气概,“燕兵”“汉箭”之句,勾勒出激烈战斗场景。可如今,春风难染白须,往昔豪情不再。下阕“追往事,叹今吾”,直白道出今昔落差。他本有万字平戎策,却只能换来种树书,这一强烈对比,将他被闲置的愤懑、报国无门的悲愤展现得淋漓尽致,读来令人扼腕叹息。
图片
图片
3
鹧鸪天·送廓之秋试
辛弃疾〔宋代〕
白苎新袍入嫩凉。春蚕食叶响回廊。禹门已准桃花浪,月殿先收桂子香。
鹏北海,凤朝阳。又携书剑路茫茫。明年此日青云上,却笑人间举子忙。
辛弃疾这首词是送别友人范廓之赴秋试之作。彼时辛弃疾虽仕途不顺,但仍心怀壮志,对友人寄予厚望。“白苎新袍入嫩凉”,点明时令与友人赴试的情景。“春蚕食叶”描绘考场肃穆。下阕“鹏北海,凤朝阳”,以鹏、凤作比,尽显对友人的赞美与期许。“禹门”“月殿”之语,预祝友人金榜题名。末句设想友人来年高中,笑看人间举子忙碌,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,也流露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的复杂心境,豪情中藏着感慨。
图片
图片
4
鹧鸪天·送人
辛弃疾〔宋代〕
唱彻《阳关》泪未干,功名馀事且加餐。浮天水送无穷树,带雨云埋一半山。
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江头未是风波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!
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(1178)春作者自豫章赴行在临安途中。他一生力主抗金,却屡遭排挤,壮志难酬。开篇“唱彻《阳关》泪未干”,以送别名曲渲染离情。“功名馀事且加餐”,看似劝友人保重、看淡功名,实则饱含无奈。下阕由离别之恨拓展到古今遗憾,发出深沉叩问。“江头未是风波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”,一语道破,江上风波虽险,却比不上人间仕途的艰难险阻。此词借送别抒怀,将个人身世之叹与家国之忧融为一体,沉郁悲凉,感人至深。
图片
图片
5
鹧鸪天·欲上高楼去避愁
辛弃疾〔宋代〕
欲上高楼去避愁,愁还随我上高楼。经行几处江山改,多少亲朋尽白头。
归休去,去归休。不成人总要封侯?浮云出处元无定,得似浮云也自由。
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无从得知。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、建功封侯,却壮志难酬。此词开篇“欲上高楼去避愁,愁还随我上高楼”,以奇特想象,将愁绪具象化,凸显愁之难避。他目睹江山变迁、亲朋老去,更添悲慨。“归休去”的反复,是无奈中的自我宽慰。末句“得似浮云也自由”,以浮云自比,看似向往自由,实则饱含身不由己的苦涩。全词借避愁抒怀,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,把英雄失路的悲愤,抒发得深沉而动人。
图片
图片
6
鹧鸪天·陌上柔桑破嫩芽
辛弃疾〔宋代〕
陌上柔桑破嫩芽,东邻蚕种已生些。平冈细草鸣黄犊,斜日寒林点暮鸦。
山远近,路横斜,青旗沽酒有人家。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。
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,写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。彼时他壮志难酬,转而寄情乡村。上阕描绘田园春景,柔桑嫩芽、蚕种初生、黄犊鸣叫、暮鸦点缀,一幅生机勃勃又宁静祥和的画面。下阕写远山、斜路,还有那飘着酒旗的酒家,尽显乡村生活的质朴。末句“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”,将城中桃李的脆弱与溪头荠菜花的顽强对比,既赞美乡村春景,也暗含对官场倾轧的不满,抒发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。
图片
图片
7
鹧鸪天·博山寺作
辛弃疾〔宋代〕
不向长安路上行。却教山寺厌逢迎。味无味处求吾乐,材不材间过此生。
宁作我,岂其卿。人间走遍却归耕。一松一竹真朋友,山鸟山花好弟兄。
辛弃疾一生渴望抗金复国,却屡遭排挤打压,被迫闲居带湖、瓢泉等地,这首词便作于此时。开篇“不向长安路上行”,表明他远离官场的心意。“味无味”“材不材”,借道家思想,表达在无奈中寻求自我解脱。“宁作我”三句,尽显其坚守自我、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。结尾以松竹为友、花鸟为兄,将自然万物视为知己,在山水间寻得心灵慰藉。全词是他对仕途失意的愤懑,也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情感真挚深沉。
图片
图片
8
鹧鸪天·鹅湖归病起作
辛弃疾〔宋代〕
枕簟溪堂冷欲秋。断云依水晚来收。红莲相倚浑如醉,白鸟无言定自愁。
书咄咄,且休休。一丘一壑也风流。不知筋力衰多少,但觉新来懒上楼。
辛弃疾被罢官闲居鹅湖,此词便是病起后所作。上阕描绘出一幅清冷秋景图,枕簟生凉、断云晚收,红莲似醉、白鸟自愁,景中含情,尽显他内心的孤寂愁闷。下阕连用两个典故,“书咄咄”叹怀才不遇,“且休休”表无奈自嘲。“一丘一壑也风流”,看似自我宽慰,实则饱含壮志难酬的悲愤。末句“懒上楼”以身体衰惫暗示心力交瘁,将英雄失路的落寞与无奈,抒发得深沉而动人,读来令人心生感慨。
图片
图片
9
鹧鸪天·东阳道中
辛弃疾〔宋代〕
扑面征尘去路遥,香篝渐觉水沉销。山无重数周遭碧,花不知名分外娇。
人历历,马萧萧,旌旗又过小红桥。愁边剩有相思句,摇断吟鞭碧玉梢。
这首词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(公元1178年),写于他东阳道中行役之时。开篇“扑面征尘”点明旅途劳顿,“香篝水沉销”暗示时光流逝与心境寂寥。途中,青山连绵、繁花娇艳,景色虽美却难消他心中愁绪。“人历历,马萧萧”,勾勒出队伍行进的画面。末句“摇断吟鞭碧玉梢”,借吟鞭抒怀,他本有壮志豪情,却只能在行役中空自嗟叹,将身世之叹融入旅途之景,深沉而动人。
图片
图片
10
鹧鸪天·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
辛弃疾〔宋代〕
聚散匆匆不偶然。二年遍历楚山川。但将痛饮酬风月,莫放离歌入管弦。
萦绿带,点青钱,东湖春水碧连天。明朝放我东归去,后夜相思月满船。
此词作于淳熙五年(公元1178年)的春天。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。淳熙四年被召,淳熙五年春天的时候离开豫州,写了此词。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,满腔怒火。开篇“聚散匆匆不偶然”,感慨人生聚散无常,这两年他遍历楚地山川,漂泊感尽显。“但将痛饮酬风月,莫放离歌入管弦”,以痛饮来对抗离愁,不愿让离歌增添伤感。下阕描绘东湖春景,绿带萦绕、青钱点缀、春水连天,美景却难掩离情。末句“后夜相思月满船”,借景抒情,想象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会如满船月光般浓烈,将惜别之情抒发得深沉而动人,尽显其重情重义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